往下看更多
往下看更多









20年來,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始終以最深的愛守護最迫切的需要。
從在宅服務延伸到社區,從老人服務到身心障礙者服務 ……
每一處都是「家」的延伸,承接無數孤單與無助。
您的捐助,能成為我們穩穩接住辛苦家庭的力量。
請與我們一起,為快撐不住的家點亮一盞希望。
嘉義,是全台老化指數最高、老年人口比例第一的超高齡縣市,
同時根據基金會服務數據顯示,對長輩照顧的需求,比任何地方都更迫切。


嘉義,是全台老化指數最高、老年人口比例第一的超高齡縣市,
同時根據基金會服務數據顯示,對長輩照顧的需求,比任何地方都更迫切。




在家走樓梯不再害怕、能洗個澡、有熱飯菜吃、會自己搭公車...
這些日常小事對某些人來說,可是最大的奢望。
╲請點選最有感的形狀,
走進這些家的故事。╱

風雨後的依靠
第一類心智障礙,獨居在沒有屋頂的家,每週需洗腎三次。

最暖的一餐
孤單的餐桌,冷掉的不只是飯菜,還有被遺忘的心...

重獲家的力量
當天花板與樓梯隨時可能崩塌,老屋與家人一起陷入危險...

永不放開的手
當記憶漸漸模糊,愛是否也會被遺忘?

洗身軀,也洗心軀
當照顧成為日復一日的孤單戰役,誰來接住壓抑在淚水背後的心...





誰說家人一定要有血緣?
20年來,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在嘉義,成為老嘉人們最親的「家人」。
從最初10人的小團隊,成長為300人的專業在地組織,
我們一步步擴展出完整的長照與關懷網絡:
不僅首創到宅沐浴車服務及加熱乾燥車,更包含15間長青活力站、3間台灣極少見失智症團體家屋服務、
11間失智失能日照中心、5間暖暖老人食堂,以及58輛行動服務車、37輛復康巴士、1台山地醫療接送服務專車……等,
更推動數位照護系統及導入多項智慧應用服務,
這些資源編織成緊密的守護網,以最長情的陪伴,撐起每一個家的形狀。















我們不斷累積經驗,勇於創新,為台灣長照與社福走出新的道路,
讓更多家庭看見:未來不是孤單,而是希望。
這是一句獨居、失智失能長輩、以及身心障礙家庭最無助的呼喚。
然而,需求愈來愈多,資源卻愈來愈少...
資源缺口









在我們服務的對象中,有超過40%陪伴長達3年以上,近30%更超過5年,
還有近1,800位,需要我們共同撐起這份愛。
這些服務都不是一次性的幫助,而是長期守護的旅程。
每筆捐助都是這些辛苦家庭最大的支持力量。



愛心大使 楊貴媚




愛心大使 楊貴媚

楊貴媚長期擔任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愛心大使,也是基金會到宅沐浴車終身志工。除了號召好友認捐30桌圍爐經費及物資,還抽空陪伴了4百多名嘉義地區獨居老人、關懷家戶,「足感心」。
繼續深入
繼續瀏覽,20年長情的陪伴

\ 飯變得好吃了 /
孤單的餐桌,冷掉的不只是飯菜,還有被遺忘的心...






家的形狀,正一點一滴崩塌...
82歲的阿玉阿嬤獨自生活,身體因高血壓與心律不整大不如前。
雖然還能緩慢地散步,但早已無法久站久坐,過去能自己種菜、燒飯的生活,如今只剩下簡單果腹。
這份孤單,在送餐服務上門後漸漸消散。
「每次看到送餐志工來,他送來的就不只是便當,還會像家人一樣關心、問候我們,真的很開心。」
阿嬤這麼說著,臉上浮現久違的笑容。
《最暖的一餐》
送餐志工美華姐服務已超過四年,與阿玉阿嬤同住在社區。
因為這份熟識與信任,讓原本對外人有戒心的阿嬤,安心地接受了服務。
美華姐分享著她的心聲:「能夠用自己一點點的力量,幫助到經濟較辛苦的獨居、老老相依長輩,
提供免費的餐食與物資,這份服務真的很有意義!」
透過串聯社區友善商店與在地志工,免費送餐服務不僅為長輩們提供了足夠的營養,
更傳遞了社區溫暖的守護。
對阿玉阿嬤而言,每一份送來的餐食,都遠不止於飽足,更是一份溫暖的陪伴與安心。
透過串聯社區友善商店與在地志工,免費送餐服務不僅為長輩們提供了足夠的營養,
更傳遞了社區溫暖的守護。
對阿玉阿嬤而言,每一份送來的餐食,都遠不止於飽足,更是一份溫暖的陪伴與安心。




繼續深入
繼續瀏覽,20年長情的陪伴

\ 老婆可以舒服的洗個澡了 /
當照顧成為日復一日的孤單戰役,誰來接住壓抑在淚水背後的心...






家的形狀,正一點一滴崩塌...
阿進大哥當年照顧年邁雙親,二老走後又繼續照顧臥床妻子。
他在太太病倒之後曾把自己關在角落,獨自一個人照顧,每天早上騎車去買菜,
眼淚一直掉,到了菜市場,馬上擦乾眼淚,買完菜回家路上,又禁不住地一路哭回家,
進家門前再擦乾眼淚,展現出堅強。
《洗身軀,也洗心軀》
直到「到宅沐浴車」的出現,為他臥床的妻子帶來了第八年的沐浴服務,
這項服務結合了護理、照顧服務員及操作員3種專業,在1個小時的服務過程中,有529道專業步驟,
為失能者提供安全又舒適的沐浴服務,為失能者找回沐浴的尊嚴,
也為阿進大哥帶來了片刻的喘息與希望!
從過去的斷絕聯繫、排斥協助,到如今能夠輕鬆談論過往,阿進大哥的經歷,是無數照顧者的縮影,
也見證了當有人願意伸出援手時,生命可以重新找回尊嚴與希望。




繼續深入
繼續瀏覽,20年長情的陪伴

\ 屋子能遮風避雨了 /
第一類心智障礙,獨居在沒有屋頂的家,每週需洗腎三次。






家的形狀,正一點一滴崩塌...
61 歲的張大哥,自小由祖父母扶養長大,卻在祖父母過世後,只能孤身一人生活。
他未婚、沒有子女,獨居在一間屋齡 40 多年的老平房裡。
除了領有極重度身障證明,他還得與末期腎臟病、痛風病史共存,每週必須固定到診所接受洗腎。
前年 7 月,他因全身無力、腳趾化膿感染,甚至出現吐血、解血便的情況,被緊急送往醫院。
出院後,虛弱的身體仍需要照顧。
基金會及時伸出援手,協助媒合短期機構安置、申請急難救助、定期關懷訪視;
在身體逐漸恢復後,進一步協助他返家,盡可能分擔照顧上的需求與生活壓力。
然而,颱風重創嘉義海線,風雨摧毀了老屋的屋頂與門窗。
身為低收入戶的他,每月僅靠微薄補助過活,根本無力負擔龐大的修繕費用。
出院後,虛弱的身體仍需要照顧。
基金會及時伸出援手,協助媒合短期機構安置、申請急難救助、定期關懷訪視;
在身體逐漸恢復後,進一步協助他返家,盡可能分擔照顧上的需求與生活壓力。
然而,颱風重創嘉義海線,風雨摧毀了老屋的屋頂與門窗。
身為低收入戶的他,每月僅靠微薄補助過活,根本無力負擔龐大的修繕費用。
《家人般的關心,連結起與世界的溫暖》
在基金會的支持下,張大哥的老屋獲得修繕。
不僅更換了廚房的門窗、修復房間、廚房與浴廁的屋頂,並補強了部分樑柱。
當他看到煥然一新的居所,眼中閃爍著久違的光亮。
這不只是房屋的修復,更是一份讓他能繼續安心生活下去的力量。
每一次的付出,都是為了守護一位獨居身心障礙長者,免於孤單與無助的陪伴。




繼續深入
繼續瀏覽,20年長情的陪伴

\ 住在家裡不再擔心害怕了 /
當天花板與樓梯隨時可能崩塌,老屋與家人一起陷入危險...






家的形狀,正一點一滴崩塌...
「整間厝好亮!甘溫大家的幫忙!」阿鳳姨望著修繕後的家,樑柱補強、天花板與燈管煥然一新,
熟悉的老厝好像重新獲得了力量,可以繼續守護著家人。
這份改變,來自於社工進入服務後的陪伴與行動。
當初天花板因白蟻侵蝕而嚴重下陷,阿鳳姨曾說:「我很害怕哪天垮下來,弟弟就被壓死了…」
那時候,65歲的她獨自照顧80多歲中風臥床的母親與50多歲身患小兒麻痺、同樣臥床的弟弟;
除了水電瓦斯費,每個月還必須支出大筆尿布、棉棒紗布、營養管灌品,家計早已捉襟見肘。
那時候,65歲的她獨自照顧80多歲中風臥床的母親與50多歲身患小兒麻痺、同樣臥床的弟弟;
除了水電瓦斯費,每個月還必須支出大筆尿布、棉棒紗布、營養管灌品,家計早已捉襟見肘。
《重獲家的力量》
社工開始服務後,立即尋找水電師傅加快整修,先協助將弟弟暫時安置在照顧機構,確保安全。
修繕之外,社工也不定期進行家訪,送上生活物資與營養品,減輕阿鳳姨的壓力。
對阿鳳姨來說,這不僅是房屋的修繕,更是一份持續被守護的力量,
讓她能繼續陪伴家人、一步一步走下去!




繼續深入
繼續瀏覽,20年長情的陪伴

\ 能再牽起最愛的老伴/
再走一段路了/
當記憶漸漸模糊,愛是否也會被遺忘?






家的形狀,正一點一滴崩塌...
「醒著就想找爸爸、找媽媽,我說爸爸媽媽已經走了很久啦……」
這是林先生陪伴失智症太太時,無數次重複的對話。
過去太太常情緒不穩定、四處遊走,林先生只好一醒來就開著車陪她到處找「不存在的家」,
長時間下來,他自己也罹患憂鬱症。
找了很多機構,不是拒收就是無法協助,直到收到「聖母團體家屋」的通知,他才鬆了一口氣。
太太入住後,情緒逐漸穩定,還會開心分享點心,提醒大家衣服怎麼穿比較好看。
林先生說:「現在她很安穩啦,也記得我的名字,我真的很感謝家屋的護理師跟照服員。」
太太入住後,情緒逐漸穩定,還會開心分享點心,提醒大家衣服怎麼穿比較好看。
林先生說:「現在她很安穩啦,也記得我的名字,我真的很感謝家屋的護理師跟照服員。」
《永不放開的手》
每一位失智長輩的背後,都是一個心力交瘁的家庭!
在台灣極少見的失智症團體家屋裡,我們用「家」的氛圍、創新的照顧模式,
陪伴長輩重拾生活節奏,成為失智者家庭一家溫暖的樹洞,
接住他們的憂傷、痛苦,也守護著長輩的尊嚴,讓愛不因疾病而遠離。











